BetVictor Sports(伟德体育)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居我省5大主导产业之首。经过“十二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电力装备、盾构装备、农机装备、矿山装备等领域居领先地位,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但是,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高端供给短缺、中低端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能力弱、资源消耗大、智能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等短板凸显,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兴起,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全球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使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价值构成、商业模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装备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产品技术高端化、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组织集群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态势。从国内看,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创造了巨大的装备市场需求,需求结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绿色装备等,装备制造业驶入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围绕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以创新抢占发展高地和市场空间。我省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难得“风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必须以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为动力,以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构筑我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思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方向,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的思路,全面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创新升级、制造升级、品牌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精品品牌,推动电力装备、盾构装备、农机装备、矿山装备等4个优势产业跨越提升,领军全国;数控机床、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4个新兴产业赶超突破,迈入第一方阵,实现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动能转换、方式转变。
(1)做强龙头。对标德国海瑞克等国际领军企业和国际顶尖标准,加快盾构关键部件工业性试验平台、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盾构和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实现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加快发展大功率、高速度、强适应、智能化的新型盾构装备,尽快突破超大型盾构技术瓶颈,继续扩大微型、异形盾构等创新型产品产业化规模,推动中铁装备成为行业内技术水平最高、产品谱系最全、应变能力最强的企业,持续扩大其品牌影响力,迅速把中铁装备建成国际一流的行业领军企业。
(1)调结构。围绕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保持动力机械、收获机械等传统农机的领先优势,发展收获后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新型饲料加工、高效农用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装备,调优产业结构;聚焦产品品类,凝练优势品种,重点发展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高效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等新产品,调优产品结构;实施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调优企业结构。
1.数控机床。坚持突出重点、应用带动、质量先行,聚焦关键基础部件、专用数控机床和高档数控系统三大领域,以集群引进壮大规模,以技术创新增强实力。重点突破高速电主轴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高端产品,巩固提升轴承等专用机床领先优势,扩大中高端通用机床规模,全面提升现有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依托优势企业,加强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研制推广使用一批增材制造装备,引进培育一批专用装备及核心器件企业,尽快形成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将数控机床纳入“机器换人”专项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应用,形成持续的市场需求,提升本地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举办两岸(河南)智能装备对接活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控机床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台湾数控机床产业转移承接地。发挥台湾友嘉龙头作用,壮大许昌中锋等骨干企业,把郑州、许昌市培育成为国内领先的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依托安阳鑫盛、新乡日升、贝英数控等优势企业,把豫北地区打造成国内先进的专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建设洛阳、安阳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0年形成国内领先的数控机床产业。
2.机器人。坚持市场与技术并重、引进与培育并举,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扩大服务机器人应用。针对产业应用及市场急需,开展机器人本体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研究并实现产业化,推动整机、关键零部件、智能生产线“三路并进”,以机器人为核心构建智能装备产业新体系,将郑州机械研究所的减速器、洛阳轴研科技的轴承打造成国内一流产品。协同机器人供需双方,实施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典型应用,以点带面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创新联盟、测试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体系,设立机器人实训基地,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科慧科技、中信重工、新乡勤工、许昌中锋等企业,深化与韩国现代等优势企业合作,全力引进国内外机器人知名企业,加快格力(洛阳)智能装备产业基地项目落地,打造洛阳、郑州、新乡、许昌机器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安阳医疗助残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到2020年形成国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
3.节能环保装备。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术突破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围绕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和节能降耗目标,强化标准约束和市场倒逼,加快节能环保装备供给。重点研究锅炉窑炉等节能技术、“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技术,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和变压器、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成套装备等先进装备,扩大余热余压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装备优势。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完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以市场换技术、换产业,加快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生产基地。以中信重工、郑州锅炉、宇通重工和新乡威猛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国内领先的郑州、洛阳、新乡节能环保装备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中材环保、许继电气、南阳防爆集团等,培育许昌、平顶山、南阳、商丘节能环保特色装备生产基地。到2020年形成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4.轨道交通装备。坚持育龙头、强基础、延链条,建立竞争力强、链条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依托城际轻轨和地铁建设项目,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郑州中车、洛阳中车、洛阳机车集聚,培育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系统、基础零部件协同发展,车辆制造与检修协同发展,完善轨道交通产业链条。聚焦智能制造、再制造基础技术和工艺,着力突破影响产品精度的瓶颈制约,发展轴承、信号系统、监控系统以及综合供电自动化系统等关键配套产业,提高轨道交通配套产业的自主化水平。建设郑州中车轨道交通车辆造修基地、洛阳中车轨道交通车辆造修基地和洛阳电力机车检修基地,拉长轨道交通装备服务链条。依托郑州中车、洛阳中车、洛阳机车、河南思维、辉煌科技等企业,做强郑州、洛阳“整车+配套+服务”产业链。到2020年形成国内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2.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和机构。在4个优势产业及4个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布局省级创新平台,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农机装备、电力装备、矿山装备等领域创建5个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与国机集团、国家电网合作,争创农机装备、电力装备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郑州机械所、中机四院、中机六院、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加快筹建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制造郑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郑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
3.培养引进创新引领型人才。依托“中原千人计划”等平台,加大高端装备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力度;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装备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知名企业家、知名技术专家、知名工匠。(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及时复制推广其成熟经验。以中机六院为龙头,建设河南省智能制造标准验证工作平台,建立“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验证”新模式,创建河南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连续4年每年滚动培育10个智能工厂、20个智能车间,推动100家装备企业实施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走在全省前列。(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
2.发展绿色制造。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围绕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等关键点,实施一批全工艺流程生产线的绿色化改造升级,实现绿色生产。推动机床、工程机械、机械零部件等行业开展再制造服务,鼓励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再制造提供协同管理、资源管理和数据服务,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支持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建设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再制造生产基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环保厅)
4.提升基础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优化提升,针对技术基础薄弱、制造能力滞后的短板,联合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分领域实施一揽子突破计划,夯实制造基础。重点实施盾构机主轴承和减速机关键部件国产化工业性试验平台、轨道交通车辆轴承国产化、新型功能大颗粒金刚石产业化等项目,力争每年承担2项以上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提升我省装备行业基础制造能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2.推进“机器换人”。开展数控机床、机器人产销对接系列活动,提升传统企业制造水平,带动本土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培育本地知名品牌。连续4年实施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2017年在机械、汽车等10个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重点领域和10个特色装备园区,推动200家企业规模化示范应用2000台以上机器人,力争2020年机器人示范应用达到2万台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
4.扩大国际合作。支持一拖集团、许继集团、中信重工、中铁装备等有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鼓励国内相关产业企业入住园区,形成园区内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充分利用园区的多功能和影响力,建立资源与市场共享、风险共担的“走出去”联盟。以“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项目为突破口,以“工程+装备+运营”方式,推动电力设备、盾构装备、矿山装备等优势产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我省装备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省政府外侨办)
(四)推进试点示范。从地区和园区两个层面开展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地区层面选择传统产业基础好、转型发展任务重、地方措施力度大的省辖市、县(市、区),建设省装备制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园区层面选择若干特色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园。各试点地区(园区)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产业集群,先行先试,为全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提供模式。省财政转型发展资金对试点地区(园区)给予优先支持。(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